标题新闻

施卫东同志在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凝心聚力 勇毅前行

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不懈奋斗

——在南通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届工会

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施卫东

2023217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学校综合实力在《2022中国大学评价》中列第106位,在Scimago 2022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内地高校第94位,创下历史最好位次。

(一)思想引领不断强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引导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所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学校作为5所高校之一,在全省高校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活动动员部署会暨巡讲团集体备课会上作经验交流。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全力构建新时代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田野上的思政课堂”成为学校特色品牌和南通打造理论宣讲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获评“江苏省示范马院”。全面加强“莫文隋”品牌内涵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获评“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提名奖”。附属医院“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项目荣获“江苏慈善奖”。学校连续第7次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通大附院连续第6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

(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总数达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总数达18个)。6个专业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3个师范专业顺利接受专业认证现场考查。4个新专业获学士学位授权,3个专业入选首批江苏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和培育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作为参与单位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课程4门、省高校美育精品课程1门、省高校美育大讲堂优课1门,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2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研究生板块。1个基地入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部教材入选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多名教师在全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奖,1个团队获“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名。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省仅6所)。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6项。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本科)百强榜。学生2万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17项、省部级奖项1722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3项。新高考改革策应有力,增加招生计划1302人,省内录取分数线远超特殊类型控制线且稳中有进;省外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持续攀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录取硕士研究生1857人,录取博士研究生49人,生源结构显著改善。2022届本科生总就业率97.51%,研究生总就业率99.04%,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等学校综合考核指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1人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1人荣获2022年江苏省“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1人荣获第十二届“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学校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连续11年获得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四)学科高峰建设步伐加快。新增ESI1%学科2个,目前共有8个学科进入前1%,位列江苏高水平大学第6位,其中临床医学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5‰,计算机科学学科潜力值达0.9312个学科入榜软科“2022中国最好学科排名”;9个学科入榜US News2022-2023最佳全球大学学科排名”。学校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神经组织工程领域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第12位。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通过期满验收,其中机械工程学科评为优秀;8个学科获批“十四五”省重点学科。

(五)人才队伍引培成效显著。签约引进高层次人才82人。新增双聘院士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5位学者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十三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全国商业科技创新人物,2人获评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49人入选江苏“双创计划”。36人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入选对象数量超出第五期5年入选总量。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2位教师获评2022年“江苏省教学名师”。1个青年教师集体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六)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攀升。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人文社科项目均取得新突破,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海外)1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16项,位列江苏高校第六,跻身全国高校百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省政府哲社奖12项,实现质与量“双提升”。获批机械工业船舶海工用特种泵及绿色修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特种泵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新增2个省级理论研究基地,省厅级平台(智库)增至10个。学校再次进入全球自然科学指数排名中国高校百强。学校位列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年度榜单和五年总科技量值榜单前30强。

(七)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横向科研项目共计立项801项,到账金额1.54亿元。申请、授权发明专利数创历史新高,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27件,比2021年增长24.5%。学校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成为第四批中江苏省唯一入选高校。与市北高新区共建“南通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与中天科技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促进校地人才、科技等资源共享。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南通市唯一一家双摘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级评定最高等级的单位。学校位列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第84名。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获省重点智库年度考评优秀,1项成果获江苏省智库研究十佳成果。通大附院位列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54名、全省第4名,蝉联A+级;STEM名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百强。作为苏中苏北唯一一家医院入选“十四五”江苏省研究型医院;获评“十四五”省重点学5代表中国出征的12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出色完成任务凯旋。继续教育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总收入以及在校生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社会培训收入达1633.6万元。

(八)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7所友好学校,境外友好学校增至136所,其中世界200强高校13所。我校作为联盟成员单位首批加入都会型大学全球联盟。与QS世界大学排名50位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展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新增与英国雷丁大学和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设立江苏省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澳门城市大学、澳门航空签订合作协议,3名港澳台学生获得教育部奖学金。国际学生规模增至1015人,学历生占比99.4%。新增2家国际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获批1项“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学校获评“江苏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先进单位”。

(九)内部治理效益逐步凸显。《南通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正式发布。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开展新一轮的制度修订与完善工作,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实施“学院办大学”改革项目,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院办学活力。以目标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和投入机制,进一步盘活教学科研和人力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事业发展急需的地方。

(十)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啬园校区新一轮30万平方米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六期学生公寓、第三食堂相继竣工。附属医院东区建设全面推进。接受各类社会捐赠1825.22万元新增2个学院校友分会,总会分支机构总量达49个。智慧校园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学校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持续丰富校园服务内容、优化服务体验,师生校园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学校获评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档案馆获评“江苏省高校档案馆先进集体”。

(十一)发展合力进一步凝聚。成功举办建校110周年校庆发展大会暨校庆文艺汇演,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庆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总结百十年办学经验,多方位展现百十年办学成就和大学精神内涵,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办学成果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60余次,其中《中国交通报》《新华日报》整版报道通大百十年办学成果。

(十二)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全年共完成“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67项,年度完成率达100%。常态化开展巡学旁听,一体推进校院两级中心组建设。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年度任务清单,开展重点领域和文化阵地风险摸排。基层党建项目化运行机制持续推进,党组织书记述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三会一课”等制度有效落实。学校获评“南通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2个学院、15个党支部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2项党日活动获评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学校纪检监察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连续4年获得省纪委监委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持续深化巡视整改工作,整改拟销号率100%,受到省委巡视整改质效评估组充分肯定。第七轮、第八轮校内巡察工作圆满完成,校第三届党委校内巡察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荣获省委教育工委2022年高校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二等奖。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切实维护好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学校获评南通市教育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召开共青团南通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校团委连续9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扎实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好老同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教育部和省市区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从严从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各条战线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全体教职工迎难而上,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捐款捐物,共同筑起了守护校园安全的坚强堡垒。去年上半年,面对极其紧迫和复杂的校园疫情防控形势,全校上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用最迅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以最短时间和最小代价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新时代通大人的使命与担当。时任省委书记吴政隆同志专程来校检查指导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无私奉献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的奋进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以新时代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和期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升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始终,全面加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为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通大”力量。

(二)立足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使命

过去五年经过“高水平大学”首轮建设,学校整体发展持续向上向好,多项关键内涵指标实现历史突破,办学实力和育人水平显著提升,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2021年,我校成功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征程上承担的使命任务,也是我们加快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但与同时入选的一些兄弟高校相比,我校无论是在大学排名还是在办学关键指标上都有不小差距,内涵建设的水平与百年老校、高水平大学的地位还不匹配。面对当前兄弟高校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我们等不起、拖不得,必须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外抓机遇、内激潜能,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弘扬特色、巩固优势,在保持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学科、科研等内涵建设的关键指标,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三)立足开启解决学校改革发展面临困难和问题的新征程

新使命提出新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的问题。思想观念滞后与精神懈怠在一定程度上并存,亟需形成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全力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比如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新一轮基本建设进入冲刺收官、钟秀校区全面启动搬迁工作,学校财务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未来5年是学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奋力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再比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整体思考和推进问题。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学院办学积极性、主动性还未充分激发,考核激励机制、竞争流动机制等改革亟待深化,大学治理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清醒面对,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刀刃向内集中力量去除深水区的礁石,突破前行中的障碍,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在攻坚克难中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学校事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1项,国家级课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3门、国家级专业认证专业3个。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5300人。本科生、研究生总就业率保持在全省前列。新增国内外领军人才、省部级以上高端人才17人,省级以上创新团队1个,引培海外博士30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ESI1%学科1-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

新增国家级自然科学项目120-130 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 项;国家级社科研究项目25-30 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项。新增省部级创新平台2个。新增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30项,其中一等奖2项。以第一单位发表高质量论文2600篇(自然科学2400 篇、人文社科200篇),在权威和著名出版社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56部(自然科学6部、人文社科50部)。新增纵向科研经费1.31亿元(自然科学1.2亿元、人文社科1100万元),横向科研到账经费1.5亿元。新增申请且进入实审发明专利数900件,授权发明专利400-500件,转让发明专利190-200件。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110-120个。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3-4项。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我们将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超常干事、全力作为,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全面开启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扎实推进省市共建,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战略落地实施,力争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合作事宜取得实质性进展。把召开校第四次党代会与实施“十四五”规划、高水平大学建设有机结合,深刻认识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系统谋划未来5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路径和重要举措,全面开启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和绩效分配、考核评优联动,全力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全面落实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方案,大力实施高水平学科攻坚行动,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全力做好新一轮学位授权点审核申报工作,有重点、分层次加大对博士点申报学科的支持,培育筑牢更多学科高峰,拓展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完善学科建设的资源分配和考核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与绩效管理,支撑学科动态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持续推进“学院办大学”改革试点项目,大力实施接轨上海“借力攀登”行动,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和效能。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打造具有通大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推进医学部建设与发展,成立医学发展咨询委员会,深化医学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医学科技创新,打造生命医药学科特色品牌,全力振兴通大医学。深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保障能力。拓展深化关键领域内控体系建设,完善财务财经工作管理机制。强化基础审计,抓好重点审计,提高审计监督整体效能。坚持过紧日子,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快建立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需求等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和投入机制。持续深化公用房管理改革,逐步推行公用房“定额配置,超额有偿使用”,提高公用房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一是深化通大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健全校院两级思政工作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持续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深化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省重点学科。二是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四新”建设,强化“双创”教育工作,着力探索“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快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专业认证。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重点平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张謇学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学院人才培养特区政策。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方案,健全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硕博连读招生比例。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出台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办法,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高质量精品课堂。加强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培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四是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开展学风建设精品活动,加强典型引领,培育优良学风。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健全危机干预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强化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育人成效。五是大力提升生源和就业质量。进一步科学规划招生专业组设置,合理优化省外招生专业布局,系统谋划、扎实细化、着力强化招生宣传路径,持续提升学校生源质量。认真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深度、精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优质就业岗位供给度,用心用情、全员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构建“识才、用才、聚才”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爱才、用才、容才”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施策精准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按照学科方向引进人才。继续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和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建立国家级人才项目后备人选遴选培养机制。二是健全教师发展体系。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持续放大“名师工作室”品牌效应。完善职称评聘相关政策,做好职称评审工作。优化“认定评审”“破格评审”办法,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多出高质量成果。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人员总量管理,深化基础岗位聘用,完善岗位流动制度。出台新一轮聘期《岗位绩效定档实施方案》,构建全面系统的岗位绩效定档体系。深化第二轮绩效工资改革,推进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对超基本工作量部分的奖励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工人均绩效。四是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宣讲活动,加强教职工师德考核,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五)聚焦“四个面向”,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高端平台为载体、重大项目为牵引、重大成果为标志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在项目数量和整体质量上有新突破。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围绕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布局,组织预研培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的研发项目及科研团队。继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管理。支持“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不断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强分析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建设,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提升人文社科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大项目、大平台、大奖项、大成果”培育,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组织化、协同化、精细化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的申报工作。重点推动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和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建设。着力加强张謇研究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人文社科新的增长点。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1+4+N”政策体系,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提升转化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盟等合作平台建设,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融合性合作,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持续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量质俱升。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能力。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持续释放双创新动能。四是加快附属医院发展。积极推进后疫情时代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通大附院实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零的突破;出台并实施“直击尖端”临床技术提升计划,力争获批人体大器官移植资质并开展移植技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保持省内领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通过电子病历六级评审;东院区建设如期竣工,全面完成启用准备工作。深化医教研协同,推进“医学教育基地提升计划”,加速促进校院融合发展,推动学校医学教研水平及学科排名不断提升。

(六)坚持开放办学,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和资源。一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成立中意人文艺术交流中心,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拓展中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积极拓展学生海外学习学位项目、学分项目和短期交流项目。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持续推进疫情常态化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外专引智平台高质量发展,加强合作办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二是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度扩大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优化招生专业和教学点布局。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做好海外考试组织与项目拓展。着力打造非学历教育品牌,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三是促进杏林学院改革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持续关注省内独立学院改革发展动向,进一步加强调研和论证工作,积极配合做好独立学院改革各项工作。四是做好基金会和校友会工作。强化“张謇教育发展基金”和“莫文隋基金”等项目内涵建设,完成南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换届工作。完善基金会资金管理和引进捐赠激励政策,提升社会引进捐赠能力。筹建5个地方校友分会、1-2个行业校友分会。完成北美、杏林学院等6个校友分会换届工作。

(七)强化民生保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深入践行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统筹好财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师生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啬园校区教学组团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力争除科技实验楼外的所有项目2023 7月底竣工交付。扎实做好钟秀校区整体搬迁工作。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校园”二期项目建设,推进业务系统与智慧校园基础平台的深度融合。持续拓展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提升校园“一站式”服务体验。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三是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后勤保障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后勤保障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面优化啬园校区保障服务运行体系,改进和完善启秀校区办学条件。做好杂志的提档升级工作。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扎实做好迎接省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检查评价相关工作。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决策规则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一是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形成强大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推动政治监督与教育职责使命深度融合。二是毫不松懈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课堂、教材、论坛等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网络舆情研判和主动发声的能力。三是持之以恒强化理论武装。深入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成效。深化中心组示范点建设,持续完善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制度等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完善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学旁听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师生的学习引导监督。加大对典型人物、办学经验、事业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守正创新加强基层党建。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加快构建高质量基层组织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持续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督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支部书记述职等工作,不断巩固齐抓共管、高效协调、整体推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五是坚持不懈锻造干部队伍。继续开展部分科级岗位干部聘任工作。及时补充部分处级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快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加大党外干部培养使用。持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组织观念。完善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和机制,提高干部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分级分类多形式组织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履职能力。六是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确保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实见效。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紧盯“关键少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精准监督执纪问责,扎实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制定第四届党委巡察五年工作计划。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七是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放大“莫文隋”育人效应,不断加强“528 校庆日品牌效应,讲好新时代通大人故事,培育新时代通大文化内核。八是扎实做好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建设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深化共青团改革,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服务离退休教职工,打造关工委育人品牌,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事业发展。九是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升安全治理水平,创建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重任在肩,唯有团结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统一的思想,扛起新时代通大人的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全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以优异成绩迎接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奋力谱写新时代通大高质量跨越赶超新篇章!

谢谢大家!